为贯彻落实省委巡视整改任务,巩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做实基层党组织活动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丰富党内生活,增强党员党性意识,激励党员发挥作用,学校党委组织部于12月2日下午在生物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向名师新秀学习,助力双高专业群建设”为主题,面向全校开展主题党日观摩交流活动。校党委书记汪斌、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长樊月琴、生物工程学院教工支部全体党员、全校教工党支部书记参加了主题党日观摩交流活动。活动由生物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曹侃主持。汪斌深入党支部精心指导并发表讲话。

活动伊始,樊月琴对校党委组织部面向全校开展主题党日观摩交流活动目的和意义做了简要的说明。随着全体参会同志奏唱国歌拉开了主题党日活动的序幕。首先,生物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曹侃领学《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准则和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为教师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提供基本遵循。接着,生物工程学院新秀熊冉老师分享了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经验;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冬冬分享了师生技能大赛经验。学校“双高”特色专业群——《食品营养与监测》建设负责人张爽教授充分展示了专业群建设以及教学团队的辛勤付出和勇于担当,为全校专业群建设做了很好的示范。
随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彭常安对学院教工支部主题党日观摩交流活动的谋划、党建特色打造以及发挥党建引领双高专业群建设方面做了经验分享。信息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程鸿芳、国际经贸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操海国、材料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李超结合支部工作,会上分别做了交流发言。
最后,汪斌代表学校党委对本次主题党日观摩交流活动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并发表讲话。

一是汪书记对本次教工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给予充分肯定。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与工作切合度高,形式也很好,做到了把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与教育教学融合起来,把党建活动与当前的双高建设结合起来,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积极探索,做到常学常新,要形成制度落实下来,真正发挥出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师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是汪书记从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职教育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和学校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压力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和客观分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要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保障,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人才保障。未来职业教育要通过学培贯通,育训结合,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构建专、本、硕、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具体内涵特征表现为:面向市场、社会的就业教育;面向产业、技术的跨界教育;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教育。目前,教育部提质培优计划(56项内容)和山东省探索的“赛教”结合赛事(37项),就是下一步高职教育发展的标准。汪书记在对国家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解读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学校自身发展面临的挑战压力,同时,汪书记也给全体教工党支部书记打气鼓劲,鼓励同志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各自的岗位上争先进位,不负韶华。
三是汪书记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参会的同志们进行交心,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语重心长地指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要做到“人有信,方能致远”、“悟其道而出”、“唯进步,不止步”。
“人有信,方能致远”。作为党员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学思践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方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要做到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方能行稳致远。
“悟其道而出”。修养是人生第一要务,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终身必修课,是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过程。在躬身笃行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要做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切实增强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切实按照习总书记谆谆教导,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使支部党员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唯进步,不止步”。习总书记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希望同志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发挥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头雁效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钻研职业教育政策,探究职业教育规律,练就专业业务本领,抓好学习,做好研究,推动工作,不断进步。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态势,要抢抓住职业教育迎来的重大发展机遇,群策群力谋划专业群建设,深化“三教”改革,做好专业群建设对接好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芜湖市打造“四个名城”和自贸区建设的契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为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应有的积极贡献,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学校应有的力量,切实做到唯进步,不止步。(文/商建国 图/彭常安 审/樊月琴)